《大象席地而坐》是29歲已逝中國導演胡波唯一且最後的一部長片。這部時長4小時的電影,改變自胡波小說集《大裂》中的短篇故事。這部電影描寫在中國北方小鎮的陰鬱天空下,4位年輕主角的人生,錯綜複雜的交織在這234分鐘裡。這部電影是導演胡波傾注了所有換來的佳作,成功拿下第55屆金馬獎的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和最佳劇情長片。儘管他本人無法親眼見證這些佳績,但希望這些回饋能夠帶給他一些安慰,讓他知道,每位粉絲都願意成為他心中的這頭「大象」。
這次不談任何《大象席地而坐》的劇情,單純就人物的性格與我們生活的連接來討論。這部電影有4個主角,分別是韋布、老翁王金、黃玲,還有於城。胡波為了想要完成他腦中對於這部作品的想象:灰濛濛的色調。於是決定在太陽出來前就收工,太陽下山了才開拍,每天幾乎都只有約3小時的拍攝時間,雖然過程很辛苦,每個鏡頭都幾乎都沒有重拍的機會,但也成就了這部作品「獨特的憂鬱美感」,讓觀眾能夠更了解胡波內心的世界與想傳達給大家的話。
不管你是哪個年齡層,都適合來看這部電影。因為這部作品的主角涵蓋了4個年齡層,這裡指的年齡,不只是實在的,還包括了心理年齡。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也許偶爾是韋布,某些時刻變成了黃玲,甚至是老翁王金。不管你現在的生活過得貧窮或富裕,充實或空泛,一定都會經歷過一段困頓迷茫的時刻,而這種時刻才是真正讓你感覺自己是作為一個「人」活著的瞬間。
片名《大象席地而坐》其實就呼應了片中主角們一直嚮往的滿洲里大象。韋布聽説在滿洲里,有一頭大象,牠就是這樣席地而坐。他想到滿洲里去看這頭大象,與其說是好奇,倒不如說他是想逃離身邊一切亂糟糟的現況,「席地而坐的大象」只不過是一個藉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壓迫,小時候受到父母的壓迫、再後來是學校、社會生活,最大的壓力當然還是來自於自己。故事中的主角都渴望「自己」可以更好的選擇,然而所謂「更好的選擇」在另一個地方就會找到嗎?
電影中有許多一再重複的對白內容,甚至更直白一點說,就是「鬼打墻」。但這完全不會影響觀看的心情,也不會讓你覺得煩燥,因為那些重複的對白,也是我們心中不斷在問自己的話。我們跟主角一樣,想要找到答案、想要抵達出口 ,不斷以「滿洲里的大象」作為救贖。但這一切都沒有錯,而滿洲里是否真的有一頭席地而坐的大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得到需要的「希望」,能夠再繼續踏出腳步回到現實。最後想分享一段王金在車站說的一段話:「最好的狀況就是,你在這裡,看著那個你想去的地方,但你去不了,這樣你才能解決這裡的問題。」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