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在阿根廷出土的恐龍化石,大約9千8百萬年前存活於地球,專家研判牠很有可能是地表最大的動物。當地古生物學家2012年在內屋肯 (Neuquén) 發現牠尾部的24塊椎骨及骨盆附近的幾塊骨頭碎片,經過多年研究,他們深信這些骸骨曾屬於一隻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蜥腳下目恐龍當中體型最巨大的一種類別),牠的演化支,特徵在其碩大如石柱的腿、超長的頸部及尾部。
儘管研究團隊目前尚未能夠確認他是新發現的恐龍物種,這些骸骨化石與過去發現的任何蜥腳下目恐龍都不相符,不過這項發現有望幫助專家對於蜥腳下目龍的演化與生活模式有進一步了解;若要說「地球最大物種」,這寶座依然屬於藍鯨 (體長可達33.6公尺),這隻恐龍則算「地表」最大物種。
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化石的地點,是內屋肯最古老的岩層崁德里羅岩層 (Candeleros Formation),它屬於「河漫灘」,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大面積堆積體,通常位於河流中下游。他們於研究報告中表示,「目前很清楚這隻泰坦龍可以算是其中最巨大的,BMI值能和巴塔哥巨龍或阿根廷龍作比較,甚至更大。」至於巴塔哥巨龍,最初在2013年同樣於阿根廷挖出,研判身高很有機會超過37公尺,重達4.9萬至5.1萬公斤。
跟過去在同一岩層中出土的這類物種 (被標記為MOZ-Pv 1221,銜接處都比較完整) 不同的是,這次的挖掘顯示了同一地點還有屬於同隻龍的其他骨骸等待被出土,另外團隊也指出,他們已經發現這隻龍的四肢骨,只是尚未挖出,而從目前尚不完整的遺骸來看,科學家們暫時還無法估計牠的可能重量。
據團隊透露,阿根廷的內烏肯省一帶,9千8百萬年前有可能是大批蜥腳下目龍的家園,而每一種蜥腳下龍都在當地生態系統與食物鏈網中扮演著不同角色,「研究報告顯示,晚白堊世 (Late Cretaceous) 初期,世界最大的泰坦龍與中型泰坦龍群曾在此地共生,包括體型較小的雷巴齊斯龍,牠們各有特色,共存於當地的生態系統。」以上發現,已刊登於白堊紀研究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
模擬1千名人類對上泰坦巨龍的可能情景:
如果對獵恐龍的電玩有興趣,可以試試ARK: Survival Evolved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