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秋末時開始凋零,天氣收斂,空氣漸乾燥,氣溫變化不定,冷暖交替,在秋冬時期季節交替時容易生病,應該要如何保養呢?讓中醫師告訴您秋季保養的方法。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說明,秋天的氣候偏於乾燥,中醫認為秋季的主要病邪是燥邪,因此有秋燥犯肺之說,然而中醫所謂的「肺」,除了現代醫學講的肺臟之外,還包括整個呼吸道,如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此外,中醫也認為肺皮毛,也包含皮膚相關疾病。中醫也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秋季也常出現腸胃道相關的問題,以便祕最常見。
秋季主要病邪為「燥」 這三類疾病很常見
賴博政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燥勝則乾,燥邪的特性以乾燥為主,這三大類系統疾病十分常見。第一是呼吸道疾病,像是因為燥引起的鼻腔乾澀,乾咳反覆,痰少量不多,用力清喉嚨之後會見到血絲。
第二常見是皮膚上的疾病,燥邪在皮膚上會反應出皮膚乾澀、起麟屑、有脫皮或是乾燥龜裂;表面黏膜上口乾舌燥、口乾渴、嘴唇裂、舌頭無津,舌質光紅裂紋。
第三是在腸胃道方面,會容易有出大便偏乾、解便困難的表現。
「燥邪」分為涼燥及溫燥,症狀治療大不同!
燥邪可分為「涼燥」及「溫燥」。天氣從夏季轉入秋季時,因天氣還稍熱,燥邪中容易兼熱象,此時容易出現「溫燥」。臨床表現初起怕熱明顯、乾咳或咳嗽痰不多、咽中容易有刺痛感,容易覺得心情煩躁。
與「溫燥」相對的是「涼燥」,通常出現在秋季晚期,因漸漸轉冷,臨床表現初起身熱但較不明顯,畏寒甚、鼻腔乾澀、鼻塞,唇燥甚至微微裂、乾咳、胸悶胸痛、皮膚乾燥、大便困難,這是乾燥之中兼有寒涼的表現,這也是晚秋較容易出現的症狀。
秋季養生原則 潤燥、酸性蔬果、注意情緒起伏
-
潤燥:因為空氣濕度相對較低,皮膚表皮容易出現乾燥,嚴重的甚至龜裂流血,所以可以使用護膚乳液或補充適量的水分。
-
多食用酸性蔬果:秋季邪氣以燥邪及表現為主,中醫古籍中提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用辛瀉之」。因此可以多食用當季酸性蔬果如柑橘、柳丁、柚子等酸性蔬果,可以讓身體的水分分泌較多,達到滋養膚表、呼吸道、消化道等作用。此外,像是黑豆、海燕窩、黑木耳、核桃也是不錯的養生食材。
-
注意情緒起伏:因為秋天是一個肅颯的季節,萬物從夏天活動生機旺盛走向收斂,令人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保持情緒上的愉悅,避免惆悵的氛圍,讓消極的思緒湧上心頭。
晚秋保健藥膳 百合銀杏羊肉湯
秋末天氣轉涼,賴博政醫師建議可以找一些溫補藥膳來進食,像是羊肉,本草記載羊肉可以益氣補虛,治虛勞羸瘦,補形。百合可以養陰潤肺,安神除煩的作用。銀杏可以斂肺平喘,富含胺基酸和膠原蛋白,對於保持皮膚光澤與彈性,預防老化有一定的作用。秋季可以自製百合銀杏羊肉湯,做為晚秋保養藥膳。
材料:羊肉200克、銀杏一兩、鮮百合一兩、生薑數片、食鹽適量。
作法:羊肉滾水汆燙,去血水後瀝乾,切成小塊備用。將鮮百合、銀杏洗淨。
在鍋內加入適量水,煮滾後加入羊肉,依序放入百合及銀杏,燉煮至較軟嫩後,加入薑片及食鹽調味後即可食用。
以上內容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