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話中提到人名時,通常會先念一次全名,接著用相關詞語或筆畫補充說明,例如「陳小明,耳東陳、大小的小、明天的明」。不過有兩個人騎車在路上遇到一台公車,發現車牌上駕駛員的名字難度超高,4個字有3個字認不得,要描述也講不出來。
翻攝自臉書《路上觀察學院》。
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停了一輛小巴士,駕駛員的名字叫做「駷娕姶娜」,讓騎機車的原PO和後座瞬間失去語言能力,廣大網友也被考倒。除了最後1字「娜」,前面3字好多人不會念:「束束合那,有邊讀邊」、「當你想申訴卻唸不出司機名字時」、「就唸馬束、女束、女合、女那唄」、「這個有難欸……太難」、「我要投訴你們公司名字最長最難唸的那位司機」、「看成辣妹哈娜,感覺很正」、「洗勒蛤辣?」
示意圖翻攝自《重編國語辭典》。
公布答案!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駷」注音是「ㄙㄨㄥˇ」,動詞,意思是「搖動馬銜使馬行走。」重編及簡編版辭典都沒有收錄「娕、姶」,不過根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娕」讀作「ㄔㄨㄛˋ」,有謹慎的意思;「姶」可以念「ㄜˋ」或「ㄧㄚˋ」,也有美好、靈巧、無聲的意思,為古代女子人名用字。
示意圖翻攝自《異體字字典》。
另外,由於已建立車輛動態系統,交通部早在2017年就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條,大客車外尾部無須再標示駕駛人姓名了。如有違規疑慮,民眾客訴不用記司機姓名,有車牌號碼、時間地點、行駛方向即可。修法後有些司機不再掛名,也有人幽默放上自己的綽號。
示意圖翻攝自《異體字字典》。
有內行網友指出,「駷娕姶娜」可能是駕駛的原住民名字:「這是原住民的名字音譯成漢字。漢語發音無法精準對應南島語,目前只有羅馬拼音可以準確對應。但政府要求原民必須使用漢字音譯,就造就了現在這個狀況:必須使用冷僻漢字才能較接近,但其實也不是正確發音的狀況一直發生 (小編備註:今年5月《姓名條例》剛修法通過,原住民族可在身分證明文件上使用原住民族文字單列名字) 」、「這是原住民的名字吧,他們的語言不是漢語,只是硬從漢語找讀音類似的字」。你有遇過什麼超難姓名嗎?
翻攝自臉書《路上觀察學院》。
先別說少見的生僻字,有些會寫也常用到的字大家其實都念錯了!一名網友發現哈巴狗的「哈」居然不是念一聲,正確讀音曝光一票人看傻!猜猜看是念幾聲?【下滑延伸閱讀對答案】
示意圖翻攝自giphy。
「看成辣妹哈娜」笑死我XDD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