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普遍大眾定義為「多金」的行業,不過這種定義是真的嗎?讓外科醫師算給你聽。《關鍵評論網》節錄劉育志著作《手術刀下的年代:被鋒利解剖的醫病關係》的內容,表示在目前的醫療體系中,只有住院醫師薪水固定,主治醫生就得看醫療服務量,講白一點就是要「看業績」,如果是在私人醫院的話則沒有底薪可言,有績效才會有薪水,也就是說主治醫生很可能領得比住院醫生還低。
劉育志醫師舉內科醫生為例子,分為3種收入來源,首先為「門診收入」,健保給付每位病患228點(點=0.9元),醫院再分給醫生3成 (約台幣60元),1小時看4位病患的話,約領240元時薪。每周看診6個半天、每次3個小時的話,一個月則得1.7萬元。再來則是「收治住院」,健保支付的一般病床住院診察費,一天約300元,其中的120元算為醫生績效,若要維持照護品質,1位醫生也只能照顧10的左右的病人,一個月300元來算的話,收入為3.6萬。
最後則是「檢查收入」,如大腸鏡檢查,這樣的檢查順利的話花20分鐘,加上送病人的過程、打報告、器械消毒等等,一個小時只能做約一台大腸鏡,而一次收入則為600元,一個月若做40個檢查,醫生則會有2.4萬的績效。
他也表示雖然有病房值班費,但大多醫院現在都不斷刪減值班費用,有些醫院的值班費只有2千元,若夜間值班以16小時換算,時薪為125元。將以上幾個數字相加,就是主治醫生在“合理工時”跟“合理工作量”換來的薪水,雖然患者數量較多的醫生,的確會增加薪水的數目字,但這都是用家庭、健康跟生活品質換來的。
各行各業都有辛苦的地方,醫師的壓力大、工時長,真的不如外界所想像的那麼輕鬆,分享給大家看看醫生背後的辛苦吧!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