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思想裡面,一直以來我們都被長輩教導成,必須要容忍並且「不得罪」其他人的個性,希望人前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但是這種不願與人相爭、不斷退讓的「爛好人」個性,在心理學卻是十分不好的狀態:「敢得罪,才叫成熟!」
1. 得罪他人有助於人際交往:
許多人都以為包容其他人,可以讓大家更喜歡自己,但其實不斷的退讓,不僅得不到更多人跟你當朋友,反而會引起其他人的看不起。在欺善怕惡的年代,如果選擇當一個軟弱不斷退讓的人,只會讓所有人在你身上貼標籤,認為你是個「沒有底線」的軟腳蝦。
但如果在適當的時機得罪其他人宣示你的原則,這樣反而會讓其他人更能了解真實的你,也有助於人際發展。
2. 得罪人是成為「親密關係」的重要前提:
如果選擇不停當個濫好人,在許多人眼裡你就只會是一個牆邊草,雖然大家表面上都與你相處和平,但其實並沒有人真的會接納你。
但如果在某些議題上勇敢的得罪相反意見的人,不只可以表達你的想法,可以讓跟你有相同想法的人,因為「這個得罪」而發現你們價值觀相同,這樣他們也會更願意敝開心胸接納你為自己人。
3. 得罪人可以保護你的心靈:
當另外一個人已經跨越過你心中的底線時,如果選擇繼續當個濫好人任由別人撒野,你就只會過得更痛苦。這時候得罪他人變成了必要的「保護心靈」手段,對於侵犯底線的人做出反擊,這才不會讓人軟土深掘。
4. 因為得罪人,才不會迷失自我:
在心理學來說,害怕得罪人其實是一種「放棄底線」的表現,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為了他人放棄自己的底線,不只與其他人的相處變得卑微,也會讓自己逐漸失去自我,變成一個不知道原則為何的空殼。
所以心理學專家其實非常建議大家「得罪」其他人,在得罪他人的過程裡堅守住自己的底線,才能在這複雜的社會裡仍然保護自己不迷失。
TEEPR台灣水姑娘:有時候真的會認為儒家思想幫了我們很多,但也把我們害慘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